ZK 故事時間:我從 ZK 的共同發明者(也是圖靈獎得主)Shafi Goldwasser 那裡聽到的。 一開始並不是作為“證明”。ZK 論文在同行評審的會議上被拒絕了 4-5 次。數學家們強烈反對稱這些東西為“證明”。 細節: 她並不是想定義一個新的證明模型。根本不是。她和她的合著者想解決一個通過電話玩撲克的問題。(這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) 到那時,已經知道如何在兩個通過電話交談的人之間*洗牌*一副牌(沒有信任假設,也沒有可信的第三方)。 問題是,兩個沒有信任假設的玩家需要遵循遊戲的*規則*,而不透露信息。這就是她想要解決的問題。最後,他們得出了一個協議,讓兩個玩家“證明”彼此他們正確地抽取了下一張隨機牌。 他們並沒有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種證明。這個想法是 Michael Sipser 在他們向他描述時提出的。但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“證明”概念。它必須依賴於隨機性。它有小概率的錯誤。如果你曾經見過一個“正式”的數學證明(比如,關於素數無窮性的證明),那麼你自然會對這種混亂且容易出錯的“證明”感到反感。 這就是為什麼,在很長一段時間裡,當 Shafi、Silvio 和許多其他人向世界展示這些神奇的 ZK 證明時,人們對此進行了反擊。 這是理論計算機科學中的一個著名傳說,你會在你的同齡人中分享,當你驚人的 STOC 或 FOCS(S級會議)提交再次被拒時。你會說:“你知道 ZK 論文被拒絕了 5 次,而 2 位合著者最終獲得了圖靈獎嗎?” 我最後要說的是,STARK 論文被拒絕了 4 次,FRI 被拒絕了 2 次。只是說說 ;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