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昨天和一位投资者进行了对话,他声称在过去五年里没有出现过热门的消费应用。 我的回应是:ChatGPT 是一款消费应用。 他反驳说:“它起初是一个研究实验室,而不是一家消费公司。” 那次对话让我意识到我们对“消费”的定义是多么的破碎。 几年前,我在看到我的朋友(以及我的 Twitter 动态)不停地赞美 Superhuman 后投资了它。当时,我在一家消费公司工作,但我从未质疑过 Superhuman 是否是“消费”产品。 人们因个人和工作使用而喜爱 Superhuman,它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习惯,其参与度和留存率比大多数社交应用都要强。如果这不是消费行为,那什么才算呢? 这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听起来令人惊讶,但在我们投资于 Pre-seed 时,我也从消费的角度看待 @supabase,尽管它是一个开源开发工具。与其说是底层技术,我更感兴趣的是开发者如何自下而上地采用这个数据库,以及早期社区对该产品的热情。 开源项目的社区可以说比大多数消费产品更强大,而这些行为本质上是社交的。每一个增量开发者都使项目更强大,这与经典的网络效应定义完美契合。 我一直相信,由以产品为先的创始人构建的、为广泛个人使用设计的产品应该被视为消费产品。 但在某个时刻,我们发明了“prosumer”这个术语,这让每个人都感到困惑。 这让这些产品听起来像是迷你企业工具,低估了它们是为大规模市场行为而设计的,包裹在生产力之中。 按照这个逻辑,Superhuman、ChatGPT、Perplexity 以及越来越多的“非消费”工具绝对是消费产品。 单单 ChatGPT 就有超过 7.5 亿的每周活跃用户,这在任何定义下都是主流采用。而随着它向代理电子商务和视频生成工具(如 Sora)的演变,其使用案例只会变得更加个人化。 这有什么重要性? 因为类别定义驱动融资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