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將被稱為銀行上鏈的年份。 多年來,「加密新銀行」只是一個理論。 技術尚未成熟,法律模糊不清,使用者也尚未信任自己持有私鑰。 但今年,一切都對齊了。 1️⃣ 技術成熟。 像@arbitrum、@base和@Mantle_Official這樣的L2網絡使得上鏈支付變得便宜且即時。 帳戶抽象和智能錢包(Gnosis Safe、SafePal、Argent)解決了加密貨幣最大的用戶體驗問題——恢復、費用和可用性。 穩定幣變得可支出:@gnosispay和@payy_link現在讓你可以在任何Visa終端上刷加密貨幣。而像@ether_fi這樣的再質押協議解鎖了真實收益,為借記卡和信用卡提供5-10%的回報。 這些基礎設施終於快速、便宜且可組合。 2️⃣ 監管跟上了。 在歐洲,MiCA提供了有關穩定幣、許可和合規的清晰指導,所有內容都在一個法規下。 在美國,2025年GENIUS法案使得以美元為支持的穩定幣合法化,保護使用者並釋放創新者。 這些法律共同賦予了加密新銀行前所未有的合法性。 3️⃣ 宏觀順風影響。 高利率和通脹使人們開始質疑為什麼他們的儲蓄只賺0.1%。 賺取5-10%收益的穩定幣突然看起來合理。 強勢美元推動了對數字美元的全球需求,特別是在當地貨幣崩潰的新興市場。 加密新銀行介入,提供美元帳戶、收益和任何擁有手機的人都能使用的卡片。 4️⃣ 使用者進化。 加密貨幣使用者希望擁有自我保管的控制權,同時也希望方便。 不是DeFi儀表板,而是直觀的應用程式。 加密新銀行以簡單、可產生收益的錢包回應,這些錢包感覺像Revolut,但沒有中介。 5️⃣ 競爭停滯。 當傳統新銀行停滯不前時,Revolut、N26和Chime變得風險厭惡,增加了加密交易但沒有創新。 在這個空白中,@Plasma、@UR_global by Mantle、@ether_fi Cash、@gnosispay和@MetaMask出現,提供更高的收益、更好的卡片和真正的資產擁有權。 那麼為什麼是2025年,而不是更早呢? 這麼長的時間才讓拼圖的各個部分對齊。 基礎設施(L2、智能錢包、穩定幣)必須成熟。 監管機構必須批准。 使用者必須對保管人失去信心。 而金融科技的舊有企業必須放慢腳步,讓加密原生的建設者能夠突破。 我相信這是DeFi的最後一層,金融不再看起來「理論上去中心化」,而是開始感覺可用。 這經歷了十年的試驗、崩潰和演變。 但在2025年,加密終於變得可以銀行化,而銀行,終於,變得可選。
你已經成為數位銀行客戶了嗎? 如果還沒有,隨時歡迎加入我的團隊 ↓ @ether_fi 現金 → @UR_global →
14.41K